西湖区区位优势独特、资源禀赋优异、发展地位突出,长三角一体化、城西科创大走廊、之江文化产业带等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在此交汇叠加,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
创新是西湖产业的主赛道、平台是西湖发展的主战场、优质是西湖环境的主打色,西湖区坚持云创、科创、文创“三创融合”,重点发展以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空天地海、生命健康、文化创意为代表的未来产业,推动建筑业、房地产业创新发展,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更多企业、人才与西湖“双向奔赴”,更多高端制造业、总部项目在西湖“开花结果”。
►环境宜居宜业
以生态为笔,绘就产业升级新画卷。西湖区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,建立差别化产业准入条件,改审批为备案制,为细胞生物工程、基因组学、体外诊断试剂等高新产业落户西湖“提级松绑”。根据管控政策为紫金港科技城新争取4.38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。
而生态治理,则如同一股清新的绿色旋风,席卷了西湖区的每一个角落。西湖区积极实施西溪湿地治理、双浦镇土地修复等行动,湿地、水田、矿山在修复中焕发出勃勃生机。西湖区以点带面,推动着区域生态、文化、经济的协同发展,共同绘制出一幅文旅经济的新增长极画卷。
低碳农业,更是西湖区的一张闪亮名片。作为全省龙井茶的核心产区,西湖区践行循环理念,将茶梗秸秆变废为宝,化作滋养大地的肥料。在上城埭村,“西湖龙井”碳标签认证的实现,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双赢。
►投资潜力无限
投资,是经济增长最活跃和带动作用最强的因素。2023年,西湖区固定资产投资达555.2亿元,刷新历史纪录,彰显了区域经济的卓越竞争力。值得一提的是,西湖区成功培育税收亿元楼48幢和税收千万元楼210幢,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石。
重大项目建设作为西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,展现出强大的引领效应。2023年,西湖区“五条赛道”“六张清单”渐入佳境,推进76个重大项目建设,总投资额达688亿元。其中,3个省“千项万亿”重大项目、5个省“152”项目以及55个省市重点项目均按计划有序进行。这些项目的集中推进,不仅为西湖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,也标志着西湖区在优化投资结构、提升投资质量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。
►科创活力涌动
一直以来,西湖区聚力搭建科创平台、提升科创硬实力、打造高品质科创环境,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强大合力,发挥“四高协同”科创优势,以成果转化首选地、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为主抓手,推进教科人一体发展,创新的力量蓬勃生长。
科创“引擎”输出强劲动能。西湖区已连续3年夺得“科技创新鼎”,科技进步创新指数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三,科技人才指数居全省第三,全社会R&D经费投入强度达4.36%,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。
为了提升与创新型城区匹配的科技创新能力,西湖区聚焦产业主赛道,精心雕琢着一个“塔尖精、塔身强、塔基实”的创新主体金字塔,重点布局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空天地海、量子科技、集成电路等未来产业,面向芯片、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领域加大攻关,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、颠覆性科技成果。
近年来,西湖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95家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576家、省科技小巨人7家、独角兽(准独角兽)企业61家。8项成果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,占全省26.7%;74项技术成果获评省科学技术奖、32个项目获省“尖兵”“领雁”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立项。
推动更多成果从“书架”走向“货架”,西湖区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牵引的“117N”新型实验室体系,全省唯一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;与浙江大学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,推进与国科大、西湖大学等校地共建,整合五大环大学创新圈内人才资源,探索“科学家+企业家+投资家”融合发展新模式。2023年以来,累计推动612个高校经济系项目落地,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17个。
►城市能级跃升
干净整洁的城市街道、摆放整齐的非机动车辆、优美吸引眼球的城市绿化……西湖区以细致入微的城市管理举措,不断美化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,为市民和游客营造出既宜居又宜游的优质生活环境。
今年以来,西湖区已成功创建了18条达到“席地而坐”标准的高水平保洁示范道路,并将省府路提升为全省领先的“客厅级”保洁示范道路,树立了新的标杆。同时,西湖区积极探索低碳、科技融合的环卫作业新模式。新增了85辆新能源保洁车辆和设备,使天目山路全线实现了环卫作业的“零碳排放”。在北山省府区域,试点引入了洗地机、手推式吸尘机等轻便高效的作业工具,通过科技手段提升重点区域的环卫保洁水平,让作业方式更加人性化、智能化。